CCEI参与举办2025中英转型金融研讨会
2025年中英转型金融专题研讨会于3月19日在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IFS/北京绿金院)、英国驻华大使馆(British Embassy Beijing)、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以及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简称:CCEI)联合主办。为响应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EFD)成果,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英双方的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各类金融投资机构、以及第三方组织代表参加,围绕“推动中英转型金融发展与合作”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并作为中英转型金融工作小组的筹备会。共有近160名代表通过现场或线上形式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主任、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联席秘书长赵立建主持。
致辞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张蓓、伦敦金融城市长Alderman Alastair King(靳翊伟)、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英国驻华使馆金融与专业服务参赞Michael Harvey(贺维尹)、前伦敦金融城市长Sir Charles Bowman(鲍满诚爵士)分别代表中英双方为会议致辞。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在发言中指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2022年发布《转型金融框架》,极大推动了全球转型金融发展。相对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更加复杂,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强化信息披露,引导融资主体编制科学的转型计划,有助于防止“假转型”风险,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专业力量,协助企业客户编制低碳转型计划;二是关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建议通过适当简化披露要求、利用数字技术、发挥金融机构和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其可持续信息披露进而获得更多商业机会;三是推动公正转型,关注转型中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区域和人群。张蓓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转型金融的实践探索,包括一是推动转型金融行业标准制定、指导地方开展试点;二是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正在结合ISSB准则和我国实际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三是完善政策激励,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最后,她表示期待中英双方在可持续金融领域深化合作,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国际协调与互认,促进全球资本的高效流动,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伦敦金融城市长Alderman Alastair King(靳翊伟)在致辞中表示,伦敦金融城是全球金融与专业服务的枢纽,而他本人此次的市长主题是“释放增长潜力”,聚焦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低碳转型。他强调中英两国在气候金融领域合作紧密,结合英国的金融专业优势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造市场的领先地位,有望共同挖掘超过1万亿英镑的市场机遇,并指出伦敦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已吸引大量中国金融机构入场,挂牌上市绿债总额超过百亿美元。未来,希望中英在私营资本引导、绿色投融资机制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他期待今年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会议在伦敦召开,呼吁与会嘉宾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全球转型金融发展。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金院(IFS)院长、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中方主席马骏为会议致辞,他首先回顾了中英绿色金融自2016年以来的合作历程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如共同牵头发起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GIP平台、中英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组、催化发起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等。为落实中英财经对话成果,双方将在“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框架下正式启动“转型金融工作组”,他宣布交通银行将担任中方牵头单位。马骏指出,近年来中国转型金融快速发展并已初见成效,包括在国际上作为共同主席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发布《G20转型金融框架》、人民银行编制重点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多地开展转型金融的政策实践试点、放贷规模逐步扩大。转型金融是未来绿色金融主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但转型金融在操作层面仍面临标准、激励机制、统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堵点难点,可借鉴英国等国际经验逐步解决。马骏表示建立转型金融工作组非常必要且正当其时,他呼吁各方积极参与工作组工作,联合两国金融机构、转型企业、第三方机构,共同推动产品创新和能力建设,为两国金融合作和全球绿色金融发展作出有影响力的贡献。
英国驻华使馆金融与专业服务参赞Michael Harvey(贺维尹)在致辞时表示,中英绿色金融合作在过去十年多愈加紧密,是双边关系中最成熟的领域之一。今年1月中英经济财经对话达成的69项成果中,绿色金融相关内容占据重要比例,体现其在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他强调,面对气候变化,转型金融至关重要,不仅要发展绿色产业,更要推动高碳行业向低碳经济转型,转型金融正是连接当前高碳经济与可持续未来的桥梁。英国在此领域走在前列,财政部自2022年起推动制定转型计划框架(TPT框架),2023年发布相关指南,并持续与IFS合作,支持中国转型计划和转型金融工作。此外,英国已成立转型金融委员会,以期成为全球转型金融中心。他认为,中英在转型金融方面合作前景广阔,不仅能为两国经济注入新动能,也将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最后,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英方联席主席、前伦敦金融城市长Sir Charles Bowman(鲍满诚爵士)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作为新任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英方联席主席,他十分荣幸能继续参与推动中英可持续发展合作。他指出,当前全球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5°C,迫切需要加快脱碳转型。中英两国分别设定了碳中和与净零排放目标,金融机构将在实现这些目标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在难以转型的高碳行业,转型金融至关重要。他强调,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最大投资者,而伦敦则在政策制定和资本动员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双方合作潜力巨大。鲍满诚爵士对中英两国在2025年经济财经对话期间宣布设立 “转型金融”和“自然与生物多样性金融”两个专项工作组的决定表示欢迎,并呼吁各界积极参与。他也感谢前任主席罗威爵士的贡献,期待与中方联席主席马骏及中英各方深化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主旨分享
在主旨分享环节,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代表中英双方介绍了两国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发展经验与思考。
交通银行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秦桦首先代表中方金融机构作了“转型金融创新发展与实践”的主旨发言。他介绍了我国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转型金融政策动态,并详细分享了交行的转型金融实践探索。他指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对发展转型金融提出明确要求,持续推进转型金融标准建设,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交行也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加强转型金融实践探索。他表示,交行已在战略层面明确了统筹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鲜明导向,持续完善转型金融工作推进机制,联合相关部门牵头编制全国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标准,加大转型金融政策供给力度并积极推进业务落地,目前已在航运、钢铁、陶瓷、化工、农业等多个领域落地转型金融业务,落地的全国首笔航运转型金融贷款入选央视金融强国典型案例。他进一步指出,金融机构发展转型金融具备良好现实基础,但仍面临如高碳行业转型风险较大、部分企业转型能力弱、产品体系单一等挑战。他建议应建立长效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转型金融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息披露与第三方认证、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同时提升风险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最后,他表示交通银行将履行好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转型金融工作组中方牵头单位职责,促进银政企交流合作,推动转型金融高质量发展。
随后,汇丰英国可持续发展部气候变化总监Tim Lord以“英国转型金融发展与实践”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英国已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正在全力推动包括电力、农业、交通和能源等多个行业的转型。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资金缺口、政策连续性和技术可行性等方面。为应对这些挑战,英国已建立清晰可信的转型计划框架,并推动政策协调、混合融资工具和面向实体的资金支持。他介绍了汇丰集团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方面的三大工作方向:第一,帮助客户制定转型计划和识别转型机会;第二,提供定制化融资支持;第三,推动投资流向可持续基础设施和气候解决方案。他强调,中英可在高排放行业的减碳路径、转型激励市场机制和金融机构协作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对转型融资的范围和定义达成共识。汇丰愿与中方分享英国经验,也期待借鉴中国的政策实践,共同实现中英财经对话设定的转型金融目标。
专题分享
随后,江苏银行、施罗德资本和北京绿金院分别从银行、资管、和研究机构的视角围绕转型金融的重点议题与实践作了专题分享。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善宁分享了“商业银行视角下的转型金融发展”。他指出,面对尚无统一标准的局面,江苏银行于2023年构建了自身的转型金融识别与评估框架,涵盖行业、客户和产品三个维度,采用能效基准、碳资信评级及ESG评级等方式评估转型绩效。目前已对超万户企业进行了ESG评级,并逐步将其纳入信贷决策与风险管理流程中,同时开展了压力测试,尝试建立转型情景路径。在信息披露方面,江苏银行已开展多层级报告编制,包括ESG报告、PRB自评报告及绿色金融发展报告。产品层面,江苏银行积极推进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如基于ESG评级的挂钩贷款、面向绿色工厂的融资服务等,并在多个行业(如钢铁、造纸、航运)实现了首单转型金融业务落地。银行还参与了江苏省转型主体认证机制建设,推动区域政策落地。他也坦言,当前转型金融仍面临转型标准缺失、技术路径不明、风险评估工具不足等挑战,未来应加强政策体系建设、推进行业标准统一,并通过数据系统与科技支撑提升风险管理与产品创新能力。
施罗德资本中国新能源基础设施业务总经理彭煜宇以“金融机构推动产业和企业低碳转型中的作用”为题,介绍了施罗德投资集团在英国及中国推动低碳转型的实践案例及经验。施罗德资本的新能源基建投资团队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长持基金管理平台之一,已在全球持有430多个风电与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超7.4GW。他回顾了英国能源转型金融发展历程中,施罗德资本的新能源基建投资团队通过从2013年发行英国首只公开交易的风电信托到2016年推出英国光伏发电私募股权基金,成功撬动养老金、政府资金等长期资本参与新能源建设,并与公用事业公司合作,推动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合作模式,即“建造-出售-运营”的闭环投资模式。在中国,施罗德资本的新能源基建投资团队聚焦跨国企业供应链脱碳需求,通过企业供应链脱碳基金机制,协助链主企业汇集供应链资金,投入新能源发电资产获得环境权益以达到中和链主企业的范围3即其供应商的范围2碳排放的目标。这种模式兼具资金集约、风险分散、碳资产可追溯等优势。彭煜宇指出,中国新能源年均新增装机预计需约1万亿元投资,机构投资者对稳定收益型资产需求旺盛,资产与资金两端高度匹配,未来具备巨大合作空间。施罗德将持续以专业资产管理能力支持中国能源转型。
北京绿金院高级研究员、CCEI执行秘书杨佳结合近期研究作了“银行业转型计划标准与实践”的专题分享。她指出企业制定气候转型计划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开展可信的转型金融的内在支撑、也是当前气候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际主要的转型计划标准中,英国转型计划工作组发布的转型计划框架(TPT框架)兼容性较高且指导更具体,并已被ISSB采纳将整合进ISSB标准体系中。通过对A股和港股大型上市银行的研究及案例银行的对标分析,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环境相关信息披露已成主流,在范围1、2自身运营排放的披露、目标设定和减排方面有较大进展,但普遍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气候转型计划、投融资碳排放披露比例低、极少设定范围3及投融资减排目标。英国富时100指数银行的转型计划优秀案例值得借鉴。杨佳表示,中国银行业制定转型计划(或转型规划)是大势所趋,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缺乏统一标准指引、量化投融资行业减排目标难度大、需统筹兼顾多重绩效目标、外部经济环境和国际局势等。建议政策制定者明确相关标准、提供数据基础设施和行业指南、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议中国银行业启动转型规划编制工作,建立高层统筹的治理机制、夯实量化数据基础,并将转型计划与自身业务特点与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座谈讨论
会议座谈讨论环节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程琳主持。他引导与会嘉宾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发言:
· 金融机构(银行业,资本市场等)转型金融创新实践与方向;
· 如何发挥金融机构促进行业&企业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 当前开展转型金融有哪些主要挑战;
· 对中英转型金融工作组工作方向的建议。
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殷红介绍了中英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组2017年成立以来的历史沿革和取得的丰硕工作成果,为即将成立的中英转型金融工作组提供了借鉴。她强调,中英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组和转型金融目标一致、相辅相成,两者都是为了通过金融的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的转型和发展,一方面信息披露是G20转型金融框架5大支柱之一,因此信息披露是转型金融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中,制定和披露转型计划是高质量信息披露的核心组成部分。建议两个工作组在议题设计、专家资源和活动组织方面加强协同,实现标准共建和资源共享。
Legal & General励正集团资产管理全球联合主管及亚洲(除日本外)地区责任投资管理主管陈嘉从大型长期投资者角度出发,详述了励正如何制定并落实气候转型战略。作为首批支持TPT的英国机构之一,集团已设定覆盖自身运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净零路径,并将转型目标纳入治理机制与投后管理中。她指出,作为资产所有者与管理人,集团将积极所有权作为核心策略,通过气候影响评估与企业对话共同推动脱碳转型。建议中英在监管一致性、标准对接与能力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激发长期资本的积极性。
浦发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宋瑞波提到,浦发自2006年起深耕绿色金融,2021年开始参与转型标准制定。结合浦发绿色和转型金融工作,宋瑞波指出,实现商业可持续需强化碳定价信号和市场化机制,尤其应打通数据平台、提升基础设施联通。他呼吁建立通用方法论框架,引导多元金融工具协同支持不同转型主体需求,推动投贷结合、风险缓释和多方合作。
Impax 资管亚太区可持续投资总监李睿介绍,作为长期聚焦可持续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其核心策略包括通过自建的分类和打分系统筛选将在经济转型中受益的潜力企业,并通过投后直接沟通支持企业完善披露和运营管理。她指出,中小企业往往信息基础薄弱,投资人可通过经验分享及推动同行交流助力其改进。作为CCEI成员机构,也期待通过CCEI平台与企业及同业进行更多交流合作。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金融华北区主管苏越分享了渣打银行在钢铁、水泥、农业等高碳行业中的典型转型融资案例,强调银行应建立自身净零路径并推动客户披露排放和制定目标。她指出,中资企业当前意愿不足,激励机制缺位,建议在政策层面加强“胡萝卜”与“大棒”并用,并呼吁工作组推动监管机构提供目标设定指引。
嘉实基金 ESG 投研负责人韩晓燕介绍嘉实正在构建企业转型能力评估体系,用于提升对高碳行业的识别与投资策略,同时在策略和AI数据赋能方面展开尝试。她提出当前面临主体识别困难、期限错配、投资风险高和人才能力薄弱等四大难题,并建议推动权益类产品创新、耐心资本引导机制,以及跨境投资协调和标准对接。
高盛政府与监管事务办公室亚太联合负责人詹韶华(Stewart James)高度肯定中方在转型金融的实践进展,并指出资产管理行业过去倾向于剥离高碳资产而非支持其转型。未来需开发面向“转型中企业”的金融产品,并推动跨国标准协作。他建议,中英可建立统一框架或基础共识,使得一国的投资活动可在他国转型路径中被认定为“贡献”,释放跨境资本潜力,强化监管沟通。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部气候事务总监袁圆指出,转型成本和绿色产品溢价难以在产业链中有效传导是目前扩大转型金融的关键瓶颈之一。她建议金融机构应主动识别上下游客户的协同转型机会,鼓励机构投资人通过尽责管理引导下游企业绿色采购,同时推动绿色公共采购为绿色产业释放需求信号,促进生态闭环。
程琳感谢各方积极参与座谈讨论,他总结道,双方可以在案例分享、能力建设、产品创新、工具开发和客户赋能、监管实践、转型标准和目标设置以及供应链转型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并将座谈嘉宾的观点和对工作组的主要方向进行了总结,并呼吁工作组继续凝聚共识、推动试点、形成可落地成果,并欢迎各方持续参与和反馈。
总结
最后,赵立建对会议进行整体总结。他指出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各方进一步认识到转型金融在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和巨大潜力。当前转型金融所面临的标准缺失、激励不足、数据不完备等挑战,亟需中英双方加强合作、相互借鉴。此次研讨会为中英转型金融工作组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办方将在未来工作中充分吸纳与会嘉宾的建议,持续推动合作机制的完善与落地,助力中英双边转型金融合作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至此,2025年中英转型金融专题研讨会圆满结束。